作/转载者:黄庆波
史云霞
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正在从分散化向研发外包转变。
关键词:研发外包集群全球价值链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出现分散化趋势,并且研发外包日益增多。即跨国公司将价值链上研究开发环节外包给外部企业,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跨国公司研发方式的演变
纵观跨国公司研发方式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母公司控制阶段、研发全球化阶段和研发外包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统一组织国内外的研发活动,并将其置于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之中。从而使企业研发活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海外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外国子公司研发投资也大幅度增加。
研发外包阶段。在发达国家,研发向国外地点的外包正在增长,目前在某些产业如制药业已经非常普遍(Jankowski,2001;Engardio和Einhorn,2005)①。
另外,产品开发日益呈现出多学科性,要求拥有不同专业化领域的企业来处理这些不同的阶段(Pavitt,1999)。在一些产业,种种压力促使企业减少内部基础与应用研究,以集中主要精力进行产品开发并吸收外部知识(Chesbrough,2003)。
研发外包比例不断增加。以制药业为例,近两三年来,新药开发的时间首度开始缩短,合同研发外包(CRO)的专业化高效率服务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CRO承担的项目与企业自身承担的项目所需时间相比,大约可以节省1/3-1/4的时间。全球制药业外包比例、外包营业额、外包增长率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表1)。
与此相适应,承接研发的专门机构相继成立。例如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早期临床试验所需的少量药品的生产承包给某些专业外包商,甚至临床试验也委托专门的研究机构完成,大公司坐收试验结果(表2)。
全球价值链、产品内分工与研发外包
在全球价值链中,价值的创造绝不只限于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开发、设计、市场营销、服务等生产以外的各个环节上,特别是产品的创新、市场拓展策略、管理等往往成为高知识附加值和高价值获取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将销售、设计、研发等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接收简单的包装、组装或低水平的来料加工。
但是,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会涉及不同的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经营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研制到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和服务,产品的价值链构成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巨大的系统工程,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日趋复杂。一项最终产品从开发、生产到营销、运输、销售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已很少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包括对研发活动进行分解,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并充分利用了区域差异和比较优势,将研发活动的一部分进行外包。
跨国公司研发外包的动因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他的利润可以来源于其他环节,而不仅是靠企业不断的产品研发,研发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难题,这使得企业家考虑把一部分研发工作外包出去。
第一,分担风险、节约成本。研发使得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例如:对汽车行业来说一款适合大众市场的普通新车型的开发成本已经攀升到十亿美元以上,花费数十亿美元推出未经证明的品牌,而把有利可图的合同制造业务拱手让给本地竞争对手,其风险是很大的。制药业也是如此,比如医药行业即便是最大型的制药公司也不可能独立地对所有新药物靶标进行深入研究,将新药开发工作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将使新药开发更快速、成本更低(Malek,2000)。
第二,分解研发活动的复杂性。把一项研发活动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其中某些部分外包出去,就可以降低研发活动的复杂性。例如,飞机、汽车、通信设备、计算机集成系统等都是复杂技术的例子,他们的产品或过程不能被本企业内的专家所完全理解,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即可以通过外包来完成。
第三,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把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研发外包出去,缩短生命周期。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把技术分成新兴技术、关键技术和基本技术。新兴技术当前还不成熟,但将来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是企业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但在行业中已经普及。关键技术是企业必须自主研发的;对新兴技术而言,企业要注意分析改技术将来是否会成为本企业的关键技术,如有可能转换成关键技术则企业应该进行自主研发,否则可以进行外包。
第四,寻求短缺的人才资源。研发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且供给的数量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限制,因此,人才缺口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企业自己培养人才难以突破已有的创新机制。通过研发外包,可以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现象。
中国吸引海外跨国公司研发外包的效应
减少海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锁定”。这里的“技术锁定”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先进技术的垄断性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通过将非核心技术转让,增强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①。而中国作为研发外包的东道国,会逐步减少这种依赖性,并且,使得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依赖增强。
弥补中国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现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7%左右,韩国、台湾、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在1.5%以上,但国内这一比例仅为0.7%左右,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的投资。
扩大“干中学”效应。承接国外的研发项目转移,为我国企业在国内了解世界范围的最新技术提供最便捷的途径,有利于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向国外学习研发管理的宝贵经验,使中国从原来的粗放型研发投入转到集约型管理,使得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面向市场,减少重复研究,以期达到较好的投入产出效果。
提高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对大学和研发机构来说,承包企业的研发项目可以使他们的成果直接面向市场,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增加利润。
总体来看,作为R&D外包的东道国,有助于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缺口。
中国应对跨国公司研发外包的对策
促进关联。某个地区形成了比较好的和跨国公司的关联,那么这个地区就比较容易吸引这个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来此投资,形成某种产品的生产或研发基地。可以采取促进关联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信息。促进关联的主要任务是克服信息隔阂,通过收集和发布有关关联机会的信息,加强信息的可获得性。二是政府激励。政府部门激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联,促使它们从企业筹集资金。在中国,资金短缺是国内供应商面临的主要约束。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地区,政府可以起着重要作用。
建立研发集群。发挥集群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关联。当地集群能促进跨国公司在当地扎根,使他们不那么容易流动。在集群区的邻近区域,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信任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集群优势对跨国公司研发外包的吸引力呈现递增趋势。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必然由一些非集群的因素(如地理位置优势、市场机制、优惠政策等);当区域具备了研发集群发展的初始条件后,非集群的优势削弱,集群的优势增加。此时,吸引跨国公司研发外包的不再是一般性的优势,而是研发的集群优势。
重视自主创新。尽管跨国公司向中国进行研发外包,但对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如军事、航空、核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他们是不会向中国外包的,即使部分工业领域涉及这些技术,也是有种种限制。对于核心的关键技术,中国政府绝不可能依赖跨国公司,必须集中力量自主开发。中国不可能在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去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的办法是减少一般性的技术引进,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在少数关键的技术上。
研发外包方兴未艾,但是已经显示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研发作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比承接制造业转移和传统服务业转移能够带来更大的积极效应,对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